文章内容

黄金五年,从毕业生到财务专家的两件事

上一期,我们讲过财会入门应该学些什么,这一期,我们讲讲入门之后怎么从一个毕业生转变为一个专业人士。


从一个毕业生转变为专业人士,大概需要几年?通常答案是,5年


比如,很多大型会计事务所,要求从小朋友到审计经理需要熬够5年,很多企业招聘财会岗位也需要5年工作经验,这背后的原理就是“1万小时定律


平均来算,一个会计师每周工作40个小时,每年实际工作2,000个小时,1万小时就是5年。


所以,进入社会大学的前5年,通常是我们毕业生向专业人士转化的黄金阶段。这5年的历练将帮助你成为专业人士,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夯实基础。


但简单的熬够这5年时间,你一定能成为专业人士吗?


不一定。


结合我的带人和看人经验,一个财务从业者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专业人士,必须要做到两件事:


1、入模子,培养好的职业习惯;

2、用心做好100CASE,不骄不躁。


我们本期,就说说这两点。




入模子,培养好的职业习惯



大家应该都见过做饼干用的模子,任凭怎么奇形怪状的面团放入模子,出来后都会变成一个样子。


有人可能会挺抵触入模子这个说法的,这不是让人失去个性、变得和别人一样吗?


但从财务行业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模子首先意味着稳定性、可预期、够靠谱,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谈个性发展的问题。


模子就是好的职业习惯,它们将潜移默化地改变你的职业生涯,让靠谱成为你的职场标签。


对于财会人生,我着重讲讲4个重要的职业习惯:


1

持续学习的能力


之所以把持续学习的能力摆在第1位,是因为在这个行业里,不学习,就会被淘汰。我们会计行业发展实在太快了,财税政策月月变,会计准则年年改。


讲个小故事,曾经有一个会计,她经常抱怨老板吝啬,给的工资特别低,自己怎么怎么辛苦,干了多少多少活儿。


但实际上,她用的是手工账本,没有电子账套,时间主要花在核对加总数据上,但这些活儿都是财务软件就可以干的。


所以,从老板角度来看,她的人工成本7,000/月,找2,000/月的外包服务反而做得更好。


很明显,这一状态的内在原因是她没有持续学习,工作效率太低。


后面,企业发展壮大需要融资,她也未能主动了解这一块的知识,也未能提供出符合会计准则的报表。企业老板不得不找外援,同时自学财务类的知识。


说到这里,我想说:如果财会人士没有持续学习的能力,最后发现你的老板/甲方比你知道的还多,那他还用你干嘛,你还有什么专业知识可向他贩卖呢?


疫情期间,就有一篇CEOHRD的爆文,其中就提到HRD只知道背法条、搞一些花花绿绿的雷达图,不懂公司本质,相关国家政策没有CEO了解的清楚、相关法律政策又没有律师搞得明白。


其实在我们财务行业,也有同样的情况,很多会计师没有持续学到干货,只是卖弄书本知识,做数字游戏,这些都是假的学习能力。


关于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我有以下4点建议:


  • 投资自己的同行圈,多交流和分享专业实践,持续学习别人的好经验。每个细分行业,我都会认识几个会计师,他们都是我最好的老师。


  • 关注税务局的公众号和网站,实时跟踪最新的税收政策和优惠文件;


  • 关注新技术、新工具对财务工作的影响,主动学习提高工作效率:比如电子发票、带数据接口的财务软件、自动生成会计凭证的方案、提高数据整理分析效率的Excel功能/插件等。


  • 关注软性知识对财务工作的影响,特别是经营管理层面的思想,比如阿米巴思想、平台思维。这些企业未来演变的大趋势都会对财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也是未来财务核算体系发展的方向。


2

换位思考


不管你身处乙方还是甲方,财会工作都是一个辅助者的角色,我们需要通过别人的工作来实现自我的价值,也需要换位思考来理解相关方(甲方、老板和同级其他部门等)的需求和想法。


我们经常看见一些会计,屁股坐在财务这把椅子上,奉行部门主义,对相关方有一种特别强的排斥。无论老板让做什么事,都本能地说不行,口头禅就是法律要求怎样怎样。无论业务部门出什么情况,都一概不行,有种官老爷的架势,更谈不上什么换位思考。


长期来看,这样做显然不利于他们的职业发展。


在推进一些项目和规划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财务和业务经常吵架。吵架的原因就在于双方没有换位思考。在财务这一侧,就是财务不考虑业务方面的需求,也不考虑公司整体面临的压力,只机械地考虑手里财务工作的一亩三分地,多一点都不会管。


这种人往往会因为缺少大局观和换位思考的能力,往往会上不去,职业发展遇到严重的瓶颈。


同样的情况也在事务所里发生,很多刚入职的小朋友经常觉得上级在压榨自己,心里总是觉得,怎么又要让我干活,你就不能自己干吗?


想当年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b(你行你上啊,做不了,就别逼逼)。这种心态往往含有一种超级的抵触情绪,更别谈理解上级的想法和难处了。


当然,确实很多时候领导会犯错,会让小朋友干些冤枉活。但大的概率是,你的领导比你掌握的信息更多、专业能力更强、资源更丰富,你按他的需求干活不会出错。即便错了,也是领导来担责任。


说到这儿,我想起前同事的一句名言,他评价小朋友好坏只有两个标准:


第一是听话儿,

第二是出活儿。


现在看来,依然非常实用。


具体到执行层面,换位思考第一是要学会倾听,是真心地听,而不是虚心假意地听。

什么是虚心假意地听呢?就是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比如某些会计师听完需求之后,总是给出一堆政治上正确但不能落地的方案,让人哭笑不得。


第二是根据对方的关切,在会计职业底线范围内,找到满足对方需求的方案,调整自己的职业行为。


3

沟通汇报


同样的道理,作为一个辅助者,财务工作,你不沟通汇报可以吗?当然不行。


之前,我经常发现一些会计很容易就觉得哎呀,老板不懂会计啊、老板不懂税法啊,自我感觉良好,就很容易轻敌,很容易自作主张。时间长了,该汇报的不向老板汇报,老板也不知道财务平常都在忙些啥。


同样,在事务所里,我们也发现很多会计师捂着项目自己干,既不汇报、也不咨询,遇到疑点,要么自作主张,要么猜测推断。憋到最后,出来的项目交付,往往有很多硬伤


时间长了,总是不沟通汇报,甲方/老板会觉得你很难驾驭,心里没有底。除非你能力特别特别强,从心理上彻底征服你的甲方/老板,否则我建议还是得多沟通汇报。


很多人平时不和上级沟通,一沟通就被领导骂,特别害怕汇报。这种情况通常说明你的沟通还是不够。


记得读MBA的时候,一位老师说过,沟通本身就是一种激励


如果你经常和老板沟通,对老板来讲,他认为你认为他很重要,对于员工来讲,员工会认为老板认为他很重要。

在这样一种肯定和尊重的环境下,你的财会工作也会更容易开展。


回到财会工作层面,毕竟我们只是辅助者,要有辅助者的姿态,大的事情只有老板才能作主,不是说老板多厉害,而是说他是最终承担风险的那个人


另外一方面,财务很多事情是模棱两可的,很容易犯错误,比如交多少社保,交多少税的问题。让老板参与进来,能明显降低犯错的风险。即便错了,也是公司团队一起决策的错误,而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


4

认真仔细,不放飞机


关于这一点,我就不展开讲了,因为认真仔细是最起码的行业品质,没有啥可质疑。但可惜的是不认真这种毒瘤在我们财会行业十分普遍。


在事务所,很多人没有认真执行审计程序,俗话说放飞机飞机放得多了,审计失败的新闻便层出不穷,回过头来让整个社会对我们注册会计师产生了信任危机。


曾经有一个投资人抱怨一个会计师团队,说他们的审计报告里,这个公司的资产只有1,000万,最终他们要投资的时候,评估师盘点了所有资产,又发现了1,000万资产,以致于严重影响了后期交易。


这中间的原因就在于,这个会计师团队并没有认真盘点。可见,小朋友不认真工作,对集体信誉的打击是非常大的。


在企业里,不认真记账的会计也很多。


比如说:


1、会计科目不设明细,稀里糊涂一锅炖,没法看;

2、银行真实余额和账面的资金余额经常对不上,很多银行交易没被记录,报表严重失真,差异越滚越大;

3、费用报销有假发票,或者存在虚假报销套现,不少人也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认真核查。


这些细节层面的疏忽积累下来,可能的结果就是税务局给企业老板打电话,严重点的就是税务稽查和罚款。也可能是企业对外融资的关键时候,财务却给不出一套真实的报表,财务资料混乱,严重阻碍融资工作,制约公司发展。


上面说了这么多,其实,这四个习惯说到底,核心都是两个字:自律


自律地去学习,自律地去做沟通汇报、做换位思考,然后自律地去认真执行工作,不放飞机。


后面三点习惯偏软性一些,没有捷径可走,需要大家不停地践行这些原则,直到这些理念深入骨髓,变成你身体的一部分。


用心做好100个CASE,不骄不躁


像我们前面一系列文章讲的,一个财务从业者,要是有了好的职业习惯,有了正确的目标,有了CPA证书,还具备了完整的知识体系,性子也磨得差不多了,那么你离专业人士就近了很多。


这个时候很关键,因为这个时候的人很容易焦躁,觉得自己了不起,盲目自信,恨不得要上天。


这种状态最容易出现在工作第三年,这也是我们财会人士最容易跳槽的时间段。这种致命的自负,会严重阻碍我们的成长。


怎么应对?方法就是,无论你多聪明、多优秀,哪怕你是人精,也要做好100CASE再说,在没有用心做好100CASE之前,不要谈你有多厉害对企业内部会计来讲,如果你没有轮完岗,熟悉会计的各方面工作,也不要自以为是。


因为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所谓的会计天才,连巴菲特也是在研读了1,000份公司财报之后,才开始走向股神之路。在咱们这个行业,高手如云,厉害的角色多的是,没有100case作基础,你不可能是专业人士,因为你看得太少了。


不是说你做100case就行了,还要强调下是用心去完成这100case,用心去思考每个case,用心去分析case里遇到的每个人、每件事,用心去研究,用心去讨论。因为每个case都是真实的商业环境,内涵丰富,都值得全心体验。


怎样才算得上用心?我给大家列了个清单,大家每做完一个项目都可以问问自己:



1、这个Case整体对外的意义是什么?


2、在这个Case中,自己扮演什么角色,应该发挥什么作用?


3、自己真的帮到别人了吗?


4、自己使出多少功力来做这个Case,60%还是100%?


5、上级对自己工作的评价怎么样?优、良还是及格?


6、自己的工作有没有改进的地方?


7、除了金钱,自己有没有收获,得到历练?如果有,都有哪些?



在成长为专业人士的阶段中,我建议大家多实践多思考,尽量把姿态放低一点,避开自负的陷阱,谦虚谨慎更有利于成长。


本篇文章我们分别从软性的习惯和硬性的专业经验两个角度探讨了专业人士成长的两个必修课,下篇文章我们将探讨财会人士成长需要避开的两大陷阱,欢迎大家留言,我们一起讨论。


电话 :010-86462687
邮编:100010
hr@mingpucpa.com(简历接收)
support@mingpucpa.com(服务支持)
北京 | 上海 | 西安 | 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