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除了“考证”,会计民工还能学点啥?

刚入职场那几年,这个问题曾是我的困惑。疫情之下,相信不少会计民工又开始搬起了大厚本,吼吼哈嘿了。在大家苦练考证神功的时侯,我来讲讲自己的经历,希望有心人也能学点无证神功
2009年,我还是21岁的青涩憨货,经常逃课去图书馆借点经济类的书籍翻阅,神交一下高鸿业、易纲、姜波克、范里安……。
也是那一年,我赶上了最后一批老制度下的CPA考试,并顺利拿下了注册会计师。放在当下,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本科连考试的资格都没有。
本科毕业后,也是因为“有证儿”的原因,在研究生考试失败后,依然在春季普华补招的那一小批名额的竞争中,挤了进去。
在初入社会那两年,身边的同事经常苦学CPA至深夜,而我一时半会不知道自己还能学点啥。为了填补时间的空白还有那种孤独感,我又考了司法考试,同事戏称我“两证儿王”。
大家都知道这种疯狂考试的惯性是非常可怕的,考完一个还想再来一个。
就这样,我后面又开始看起了CFA。
一直到2014年的夏天,我果断停止了CFA二级的考试,并离开了普华永道。大家会问CFA考试费也挺贵的,这么放弃了,有点可惜啊。而那时的我发现,考证消耗了太多青春岁月,CFA也就学点财务英语,没有太多深刻的东西。而辞职的原因,有一半是我觉得传统财务审计也没啥深刻的东西了。
这便是我的考证儿史,不可谓不能考。当然再能考,也比不过后来人,我朋友圈里就有特别牛叉的八证儿王
2014年的夏天之后,我就给自己立了一个Flag,除非十分必要,我不再考任何一个专业知识类证书。因为我发现,除了书本的知识外,我需要补的课太多,而书本教会的那些东西,反而成了我前进中的思想桎梏。

关于这一点,我最深刻的体会来自清华MBA的一场商业模拟实战游戏。在那场游戏中我这个CPA被团队罢免了CFO的职务,原因是水平太差打不过别的团队,而代替我的是一位来自德国的同学,他做过战略咨询,也做过一点买卖。

德国哥们儿的严谨思维征服了我,也征服了全场,他那种不拘泥于会计准则的财务逻辑与商业思维交相辉映,引人赞叹。最后,我们在开局不利的情况下,成功逆袭,在几十个“智商爆表”的团队混战中取得了胜利。

而之后在PE/VC的财务服务中,我见到了形形色色的创业者和投资人。他们让我明白,这个商业世界需要什么样的财务大拿会计语言
还是关于这一点,在我后来引进会所背景的人才时,我惊奇地发现:每个新入职的同事,我们都需要3-6个月的时间来化解他们脑袋中的那些条条框框。越是CPA、越是经验丰富,我们化解条条框框的时间越长。当化解完这些条条框框后,我们便重塑这些会计师的专业技能和思维。
经过反复的实践,我们发现“会计才俊”们的重塑课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图片


财务逻辑


这是重塑课的第一阶段,即培养会计师敏捷的财务报表思辨能力,有点像中医里的把脉。最多10分钟,通过浏览一份报表,我们的会计师应该对企业的经营情况形成初步判断,各个科目的潜在问题与风险应了然于胸。
有人会说,这不是很容易吗?随便到大所里面挑一个审计经理就可以摆平,还用重塑?随便挑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会计,也可以办到吧。这事情,和考证也不冲突吧。
我的答案是真的未必,因为上面两类人我都用过。大所里的审计经理,多半是做上市业务审计出身,基本上是一年就做2-3个企业,年年循环往复,审计底稿就像复读机。靠复读机训练出来的英语,很难指望真的流利畅快。
而老会计们,多半是一个工作岗位干N年。虽然更理解企业,但大多也都是月月循环往复,马不停蹄地学习税局新的政策,哪有机会思考什么是财务逻辑。
这两类人共同的特点就是见地企业太少,深刻理解一家公司财务逻辑的机会更少。针对会计学这门社会学科,读的报表越多,财务逻辑才能越敏捷,这一点和巴菲特阅读千家公司的报表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的做法便是给大家分配大量形形色色的案子,案子不一定求大,但一定求快求深。快进严管的打法,保证了会计师人均20个案子的年度工作量,也保证了他们快速的反应能力。
总结到建议层面,我们建议大家多做些财务类的工作,少花点时间在考证上,或者重复类的工作上。这里不是说考证不重要,但不至于天天看,年年考,到了考试季就要休假,为了考一个试就要辞职。毕竟大家考证也是为了更好地工作,没必要舍本逐末。
具体到落地层面, 在事务所的会计才俊,建议多到小企业组历练一下,那里提升的机会更多一些,也相对辛苦点。
在企业内部发展的会计才俊,建议多做些财务分析、预算管理、盈利预测、管理报表这些超脱日常会计账簿的工作,从不同的角度来训练自己的财务逻辑。
如果是在大型企业工作,有机会的话也可以承担一些内部审计、扩张并购的角色,都是不错的历练机会。
当然针对这一块,读书也是有用的。关于教财务知识的书一大堆,我就不推荐了,大家可以上网上筛,需要提示的是读过往中国市场的并购投资案例是一个迅速了解多个企业财务逻辑的好办法,夏草写的反财务造假的书也是不错的读物。

图片


商业思维

这是重塑课的第二个阶段。关于这一点,核心目标还是让会计师能够理解企业老板们的想法,投资人的想法,而不是自说自画,活在自己的会计体系之中,别人进不来,自己也出不去。因为说到底,会计师是受雇于资本或者说是老板,不能站在老板的角度思考财务问题,无论你干地多辛苦,也很难真正理解财务的根本。
那有人会说,这用学吗?我的答案是真的需要,而且还要很努力。这是比财务逻辑还要难学的部分,因为没有哪个会计系或者培训机构会教这些,基本靠自学。
那又有人说了,会计财务的这些知识框架不都是按照商业实践的历史经验总结出来的社会学科吗?直接学财务逻辑,不就必然懂商业思维了吗?
那我想问你,你真的以为我们的会计准则和报表披露格式可以反映普遍的商业实践?,老套的会计准则和各种自High式的会计准则复杂创新,已经脱离真实的商业实践十万八千里,停留在遥远的工业时代。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随便找一份上市公司审计报告,想象你是老板,你想知道这个公司全年钱花到哪里去了,进而用于决策,你会发现没有一个地方统一说明白。
你可能会自己上手去把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的各个明细加一块看看,但等到你要加的时候,大多数的报告会让你傻眼,成本可能是按业务线条分的,费用是按支出性质分的,连加总都没法加。
要么就是,各个支出性质太过模糊,你都不知道在说啥,常见的就是外包服务费、技术服务费,会计师披露基本按发票内容来,至于干了些啥,有详细说明的报告不多。
但话说回来,这么基本的问题,难道不是一份财务报告最该解决的问题吗?连基本问题都解决不了的一份财务报告,你还能希望他提供更多商业层面的建议吗?
回到我们这篇文章的初心,我们还是讨论建议吧。
我的第一个建议是多读一点经济类的书、管理类的书、中国现实商业环境的书,如果你发现身边的创业者在读某一类的书,大概率你去看看,也不会错。
关于管理类和商业环境的书,我可以推荐几本:

冯仑的《野蛮生长》和《理想丰满》
钱穆的《中国经济史》
杰克·韦尔奇的《赢》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和《腾讯传》
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关于经济、宏观政策运行概念的书,我推荐的都是厚重的教材一类,这样相对成体系的了解经济世界的运行规则。可以看看下面几本,都还不错:

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
萨克斯的《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
易纲的《货币银行学》
姜波克的《国际金融学》

关于一些通俗的经济学,可以看看张维迎的《寓言经济学》、杨小凯的一些文章也是不错的。在这里,可能很多金融大牛要嫌弃我推荐的经济类书籍太Low了,不够高端复杂,连个高等数学都没用上,但对于我们会计人士来讲,我觉得够用了。
关于这一块,我的第二个建议是多和创业者或者业务侧的人士聊天,能一起协同工作就更好。这一点的效用要远大于上一点。当然,读书也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说成体系的思维框架。在这一点上,我通常要求我们的同事必须访谈CEOCOO这些高管,也必须访谈一线的业务组长,如果没有做,必须有正当理由。这些要求,一方面是对工作深度的要求,另外一方面也在无形中拔高了会计师的思维高度。
对于身处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会计才俊们,我的建议是积极参加轮岗、多执行跨部门的合作,多与非财务背景的人交流。如果在自己本职工作中得不到相关的沟通机会,大家多花点钱读个好点的MBA,未尝不可。

图片


健全人格

关于这一点,学院派们叫他职业道德,实战派们叫他人品。在这里,我还是坚持叫人格,这个概念听着更大一些,它包含了职业道德,即诚信忠诚保守秘密不做假账这些职业要求;也包含了品质这层概念,即踏实勤俭简单认真平等这些可贵品格。
在财务逻辑和商业思维这些务实的基础之上,健全人格这个务虚的精神品质就显地难能可贵。健全人格是我们需要一生去追求的东西, 因为它的正确与否,决定了前两个方面是发挥正确的作用,还是错误的作用。很多老板宁愿用一个水平差一点但知根知底的小会计,也不敢用一个水平奇高但底细不清的财务大拿,这其中的原由也只能用健全人格来解释了。
其实财务这个圈子挺小的,口碑不好的会计师需要经常换工作,但也会经常倒在HR的专业背调上。
一些口碑不好的某些大所也一样,各领风骚五六年。即便十多年前,国家大力支持这类大所做大做强,各种拼盘组装,最后收入上去了,几百万、上千万收费水平的审计报告质量却差地很,竞然连几百个亿的虚假资金都审不出来。
好的会计师得是常青树,能在业界保持常青需要坚持好的人格。时间长了,好的人格便形成了好的口碑,差的人格便相反。
关于健全人格,我没有特别好的建议,因为它是一个需要长期修行的事项。如果说有的话,就是建议你:
1、寻找敢于直言的同事和朋友,营造一个批评改正的良好氛围,对待他们要像诤友一样。
2、看看长期混地比较差的会计同行,他们有哪些不好的品质,极力避免;看看混地长期比较好的会计同行,他们有哪些好的品质,要持续学习。
我们喜欢“财务逻辑·商业思维·健全人格”都很棒的同行。如果你是这样的人,我们可以保持长期的合作联系。未来有岗位空缺的时候,欢迎大家的加入。


电话 :010-86462687
邮编:100010
hr@mingpucpa.com(简历接收)
support@mingpucpa.com(服务支持)
北京 | 上海 | 西安 | 天津